這個半日遊行程~和年初來訪的半日遊行程略有不同~
所以太魯閣晶英的旅遊行程還是有些許變化
配合四季風情不同~真的很值得參加呢^ ^
上次是長春祠/燕子口/慈母亭
這次的行程改成布洛灣/燕子口/慈母亭
布洛灣台地是立霧溪下游的大型雙層河階
太魯閣語的意思是「回音」,這台地曾經是太魯閣族人聚居的部落
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成立管理站,並規劃成原住民特色園區
布洛灣這段行程是小小健行~認識一些植物
聽聽溪水的聲音~
(哈!行館房的陽台就可以享受這天籟了!)
布洛灣分上、下兩台地,高度相差30公尺,下台地海拔約370公尺
管理站設在這裡,提供遊客解說諮詢服務及遊憩訊息、放映多媒體節目
這次~我們在這裡欣賞了一段很棒的記錄片^ ^
「樂‧太魯閣」
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記錄原住民的「樂‧太魯閣」影片
連續獲得美國加州尊爵影展(The accolade
competition)短片項目優選獎,及第四十六屆休士頓世界影展銅牌獎,秀林鄉各界及太管處認為這是太魯閣族的光榮
是國內第一部全部以太魯閣族母語發音,首創以歌中劇手法詮釋部落生活文化及古調意涵的紀錄影片
「樂.太魯閣」影片以傳統的音樂與舞蹈,訴說太魯閣族的故事
並透過影片記錄了太魯閣族紋面、織布、藤編、口簧琴、木琴及狩獵等文化
不只影片內容考據講究,影片中的太魯閣族傳統樂曲也道出早期太魯閣族祖先遷徙、婚姻和農耕等尋常卻不平凡的生活
劇中演員均為太魯閣族部落的居民,旁白都以太魯閣族語發音
詳實記錄與保存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,也藉此機會讓太魯閣族的文化與國際接軌
「樂.太魯閣」目前在遊客中心及布洛灣管理站,接受團體預約觀賞
希望藉由影片,讓大家更了解原住民文化及花蓮的好山好水
真的拍得非常非常好~而且故事內容還挺有趣的~有機會一定要來欣賞這段美好的記錄片^ ^
太魯閣族工藝展示館,展示太魯閣族人織布、籐編技藝的精美作品
下台地可行至環流丘公園,俯瞰溪畔水壩,觀賞峽谷景致
(晶英半日遊只造訪下台地)
(多年前曾隨著公司主管訓時,當工作人員一起來過上台地的山月邨)
上台地採委外方式經營,規劃為住宿及研習中心,有套房及和室通舖、會議中心及餐飲服務中心
從史前太魯閣族到現代的人文發展,熱帶季風雨林生態環境、環流丘與河階地形
以及國家公園多年來用心培育並廣植的原生種台灣百合、台東火刺木、雙花金絲桃、金花石蒜等
都是布洛灣台地值得深入瞭解的特色
而且~好腳力的話.....這裡是可以走到燕子口~
當年的公司行程啊!^ ^
跟著晶英的半日遊~當然是輕鬆搭小巴過來~^ ^
小巴會在另一端等我們~
自己開車就要考慮停車問題還要走往返~所以~真的覺得跟著飯店半日遊的行程~
對長輩會比較輕鬆舒服^ ^
戴上安全帽~要來帶爸媽好好欣賞這片鬼斧神工!
已經30年沒看過這大片風景~
老爸老媽一路上當然很開心~
開始講起小時候帶我們來花蓮玩的事情^ ^
小時候你們帶我們三姊妹到處台灣趴趴走
現在當然換我們帶你們到處趴趴走囉~^ ^
沿著中橫公路到達燕子口,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
從這裡向西延伸到慈母橋,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
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,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、壺穴、湧泉、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
因為立霧溪流經燕子口這段時,溪床特別狹窄而深,可謂「一線天」
溪流通過時,受到擠壓,速度加快,侵蝕增強,溪水就沿著節理豐富的大理岩層,雕鑿出優美壯麗的奇景
中橫公路對岸的岩壁上遍布著許多小洞
這是因塊狀大理岩地層受立霧溪長期的侵蝕作用下,節理發達處,逐漸形成壺穴
燕子便利用天然的壺穴,築巢而居
每當春夏之際,便可瞧見雨燕、洋燕在空中成群覓食,盤旋於懸崖山谷間,形成「百燕鳴谷」的奇景
也吸引眾多古今中外慕名而來的遊客,前來駐足觀賞,紛紛讚嘆燕子口壯觀優美的奇景
如今,卻因遊客人數增加,干擾燕子的生態環境,目前僅有零星數量的燕子穿梭於燕子口
太魯閣的地質主要有大理岩、片岩、片麻岩、千枚岩等變質岩所構成
其中,大理岩是台灣已知出露地表最古老的岩層
到了燕子口步道這一段的岩層是塊狀大理岩,硬度大且節理(石頭的裂縫)發達
立霧溪流,到了燕子口步道這一段,溪床約只有10公尺寬,(立霧溪口的寬度約500公尺)
含砂量豐富的立霧溪,在這狹窄堅硬且節理發達的岩壁,雕琢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傑作
除了眾所周知的峽谷、壺穴之外,岩壁上的褶皺,猶如一幅幅山水大壁畫
這是經過千百萬年來,多次的造山運動,岩層經多次的高溫、高壓作用,產生變質,變形,呈現出美麗曼妙的紋理
這是我們來解讀太魯閣形成史重要的證據之一
燕子口步道位於中橫公路 179公里處,此地向西經靳珩橋,延伸至錐麓大峭壁
長度約1.37公里,沿途漫步單程約30分鐘,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
來到這也一定要拍個到此一遊的紀念合照
(印地安酋岩~)
哈~我想我愛拍照應該也是我老爸影響的吧!
在小時候那個還得用底片並拿去沖洗的年代
我老爸老媽可是很用心的幫我們照了一櫃子的照片^ ^
後面都還很認真記錄幾年幾月幾日呢!
哈~也難怪我雖然放了照片在網路~
年底還是要洗出一點照片~
因為~小時候一家人窩在一起看照片寮回憶~也是我很棒的兒時回憶呢!
拍照的後方~也是非常壯觀的錐麓大斷崖
過了錐麓隧道後,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東南稜,高達一六六○公尺的錐麓大斷崖便矗立在眼前
蜿蜒行駛在山壁間,左右盡是高聳的岩壁
一半深入溪,半聳入雲宵,抬頭仰望,岩壁將天空夾成一條細縫,景觀雄壯奇特
錐麓與福磯斷崖隔溪對峙,長達1200公尺高600公尺,全由大理石構成錐麓
斷崖上方留有合歡越嶺古道的遺跡,為太魯國家公園中唯一的史蹟保存區
古道原是立霧溪流域泰雅族各部落間的聯繫要道,自巴達岡起,至合流慈母橋止,全長16公里
其中錐麓斷崖部分,修築在海拔750~780公尺間,視野遼闊,是最精華的一段
可以想像嗎?上圖那個峭壁....有個很窄的古道@@
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份,更早期是太魯閣族各部落間聯繫要道;原路徑只有30公分,僅容得下併合的雙腳。
大正6年(西元1917年、民國6年)日本人強徵原住民壯丁,將小徑拓寬至1.5公尺
以便通行或載運火砲;壯丁們以繩索綑綁腰際,自斷崖頂垂懸而下,以鑿洞埋設炸藥,可見當年開鑿之艱辛危險
山徑鑿闢於陡峭山壁之中,路寬僅約一台尺所能立地僅能容足
由於大理石堅硬及不含水的特性,使得錐麓古道幾乎寸草不生,若不經意向下瞄望
險峻落差之山壁加上立霧溪滾滾溪水,視線在毫無遮掩之下,更能充分感受大斷崖的雄峻峭拔之驚心動魄,其為太魯閣峽谷最撼人之景
古道路口在燕子口旁的吊橋~
要走這段路~得先申請入山許可證
從燕子口那邊可以走到我們下一個景點"慈母橋"
不過....猜猜需要花多少時間呢?
腳程很好的人~常登山的人~
大概只需要花7~8小時吧@@
聽到這~心大概就涼了一半吧!
我沒能帶著膽去挑戰~分享一篇成功挑戰者~
沿路拍照與記錄下來的影像~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chsugn/21343832
真的看起來很棒耶!
老公~想來挑戰看看嗎?
好啦~最後一站慈母橋~
導遊替大家說了這裡由來~
小愷調皮的去玩了石獅
在這美麗的風景裡~結束了晶英提供的半日遊行程~
真的是趟~輕鬆愜意的太魯閣小旅行啊!